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5年9月22日鲁政办字(2015)167号公布并施行
- 颁布日期:2015.09.22
- 实施日期:2015.09.22
- 文 号:鲁政办字(2015)167号
- 时 效 性:有效
- 颁布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医疗卫生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覆盖生命全过程,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不仅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按照《山东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到2014年年底,我省期望寿命超过77岁,比全国期望寿命高2.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5.3‰、6.48‰、14.63/10万,提前6年实现了国家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目标要求,提前2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2015年目标要求,我省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
(一)主要特点。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7064所,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医院18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834所,疾病预防机构等专业卫生机构2162所。全省门急诊人数达6.3亿人次,人均就医次数达6.5次。医疗床位50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5.11张(全国4.77张)。卫生技术人员60.4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3.1万人、注册护士24.57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17人(全国5.4人);执业(助理)医师2.36人(全国2.06人);注册护士2.51人(全国2.13人)。
2.医疗服务能力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我省有二级医院426所、三级医院116所。全国百强地级城市医院中我省有12家;全国百强县级医院中我省有23家;全国百强中医医院中我省有7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提高,服务项目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实现全覆盖,0-6岁儿童健康管理541万人,占全省91.04%(国家标准为90%);孕产妇健康管理85.5万人,占全省90.75%(国家标准为9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834.5万人,占全省78.95%(国家标准为65%)。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城乡39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总量达到20%。
3.社会办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随着我省健康服务业政策不断完善,审批程序简化,社会办医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到2014年年底,全省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23044所,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29.9%,2014年比2013年增加581所。其中,社会办的医院增加到1000所,占全省医院的53.94%,2014年比2013年增加83所;社会办医院床位数6.22万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7.3%。
4.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中医医院187所。随着“国医堂”建设的推进,95%左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已建成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国医堂865个,占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43.1%。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高血压)落户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3个,全省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0个,重点实验室13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5.医疗卫生相关服务业逐步发展。我省探索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医养保健融合发展开始起步。随着信息化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云计算服务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保健品支出增加,2014年全省人均达到990元,其中城市居民1188元,农村居民776元。青岛、泰安等地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能够满足旅游和健康养生双重需求的产业,健康旅游业初露端倪。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发展思路尚未根本转变。重疾病轻健康,重治疗轻预防,与人群疾病谱变化不相适应,与医学模式转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业还没有转到大卫生、大健康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来。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形”,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农村地区相对短缺。在城市中,大部分优质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县级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人才匮乏、设备简陋,服务能力不强。
3.与老龄化社会需求不适应。2014年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789.43万人, 65岁以上人口占11.56%,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占81.39%,失能需长期护理的127.75万人。现有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和服务能力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居家护理以及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4.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分散。医疗卫生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卫生系统,民政、教育、残联、国资等都有各自的项目和产业,卫生服务资源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5.健康创新驱动力较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健康需求日趋多样化,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而医疗服务项目、手段、能力等创新不够,一些新兴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数字医疗、移动医疗等刚刚起步。
二、发展优势与趋势
(一)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大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经济优势。我省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5.94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位。职工和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逐步完善。2014年,职工和居民医保基金收入770.52亿元,支出692.25亿元。商业健康保险逐步发展,健康险收入115.05亿元。
3.产业优势。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优势产品。如以血液净化设备、骨科材料等为拳头产品的山东威高集团,以消毒灭菌设备、X射线机为主的新华医疗集团,为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云数据支撑服务的大型IT企业浪潮集团等。烟台宏远的高压氧舱供氧系统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90%以上的市场份额。
4.资源优势。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居全国首位,公立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社会办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卫生机构总资产居全国第三位,为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5.科技创新优势。“十二五”以来,我省医药和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获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411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11个。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二)发展趋势。
1.医疗卫生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发生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将进一步适应环境、生活方式、新技术以及医学模式的变化,发展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关注人口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转变,服务模式由被动医疗向主动医疗转变,发展重点由重治疗向重预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转变,发展领域由单纯医疗向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健康旅游等众多领域转变。
2.医疗卫生服务业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和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0%左右,美国高达17.9%;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越南、柬埔寨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均在5%以上。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5.57%,我省为4.11%。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健康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3.新型医疗模式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设备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加快融合及大数据的普遍应用,针对全人群的专业健康咨询、个体化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数字医疗、移动医疗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民健康为目标,以大健康理念为引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拉长预防、保健、咨询、养生等前端链条,促进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建立覆盖全体人群、生命全过程的大健康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总体发展目标是,医疗卫生服务业产值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医疗卫生服务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20年,达到8000亿元左右,人民更健康,体系更完善,产业更科学,资源更高效。
——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基本形成。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以“健康城乡”创建为抓手,形成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基础上,创建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
——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多层次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使社会办医数量、规模、能力、服务全面升级,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到2020年,社会办医床位数每千人口不低于2张,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5%。
——医疗卫生服务新业态形成一定规模,健康养老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医疗健康旅游、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发展,并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医疗卫生服务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医疗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产值继续在全国领先,相关流通业有序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四、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涉及领域广,既能带动第三产业增长,也能拉动种植养殖、加工制造、高新技术发展。从我省实际出发,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9个方面:
(一)推进“健康山东”行动。将“健康山东”行动升级为全省发展战略。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变化,加快卫生服务模式由“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转变,改善和加强覆盖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到临终关怀的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全民健身、卫生城镇创建、环境卫生整治、健康关爱、疾病预防控制、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打造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全面预防、控制和消除健康危害因素,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鼓励支持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校园、健康家庭、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医院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筑牢健康城市的基础。 提高国家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项目效益,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扩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和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推广高危人群筛查、干预与管理,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提高防治效果。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升级。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在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业领域,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恶性肿瘤、慢性病、出生缺陷等临床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防治等问题,集成优势资源,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积极探索创新医学科研的协同研究新模式。突出临床实际应用,加强基础与临床的协同创新,加快各种组学技术、系统生物学、干细胞与转化医学、基因检测、肿瘤免疫治疗等前沿技术或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有效转化,实施精准医学、脑科学、慢性疾病防控、干细胞与转化医学、创新医疗器械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原则,将疾病防治研究重点转向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增强医学科技对百姓健康的服务能力,为健康山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做优做强城市医疗机构。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 在推动设施、设备、装备等传统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和服务流程,积极促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由大变强。三是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加强县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实现医院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医疗服务能力达到要求,能够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选择部分县级医院进行三级综合医院管理试点。四是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调整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及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良性互动的医疗服务机制。
(三)扶持社会办医形成竞争优势。完善社会办医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坚持分类原则,促进不同类型社会办医机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一批。进一步放宽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含境外资本)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到2020年,争取每个市建成1-2所三级社会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体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食品药品检验、医学独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二是扶持一批。采取社办公助方式,通过支持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疗联合体、发展远程医疗等形式,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有一定技术优势、群众认可度较高的社会医疗机构,尽快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服务,做大做强,提升社会声誉。三是转型一批。支持城市二级医院以托管、合作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年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转型。允许社会资本以联合、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等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国有企业医院)改制重组。
(四)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一是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主动延伸养老、康复、养生等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设老年病科(区),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实行签约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推进护理服务向居民家庭延伸。二是鼓励2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机构或病区,规模较小的养老服务机构依托当地医院,采取合作方式引进医疗服务,或通过设立卫生所(室)、医务室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到2017年基本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三是做好经验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养老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医院委托经营、融合发展和医院直接经营管理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经验做法,推动医疗、养老服务业深度结合、全面发展。到2020年,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健康咨询、照料护理全覆盖,建成一批集养老—医疗—养生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
(五)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中医。一是扩大中医服务覆盖面。在医疗机构内部,积极培养引进中医人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在医疗服务中的比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占比不低于60%;中药饮片销售额应占药品销售总额的15%以上;门诊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诊疗人次应达到门诊总人次的10%以上。二是扩大中医服务半径。引导人们树立中医科学养生保健理念,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励应用针灸、推拿、膏方、药膳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特色优势,支持零售药店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服务,扩大医疗服务业市场份额占有率。三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和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省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较强中医药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建设率达到85%以上。
(六)推进中药产业升级。在做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品质区划等工作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自然条件、种植传统和加工优势,加强科技示范园区、规范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地加工及市场交易体系建设,推动我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材栽培生产与产地加工、中药新产品研制与综合开发,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一是完成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根据中药材品质区划,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等五大中药材生产区。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产值150亿元以上;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140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60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5个。三是深化金银花、丹参、桔梗、银杏、丹皮、地黄、西洋参等道地药材产地加工研究,使产地加工与现代中药饮片生产密切衔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市场优势品牌;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中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培育药材生产与饮片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家。四是积极扶持国家已批准的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提升中药材市场集散能力,建立中药材储备库,建设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五是借助中药材生产基地、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场所,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开发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
(七)加快发展 “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业”。 抢抓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加强“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业数据中心,初步实现面向全社会、全人群、全机构的查询、应用功能。完善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加快全员人口库、电子健康档案库和电子病历库的融合,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健康咨询等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应用。二是加快传统就医流程信息化改革。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银医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第三方、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自助机等挂号、支付、检查结果推送、查询和药物配送,打造院内“一站式”服务,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三是提升信息化服务应用水平。总结推广“智慧医疗”建设经验,支持并规范互联网医疗。建立省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四级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开发建设和完善分级诊疗和社区优先预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远程会诊、影像、检验、心电和病理等共享中心信息化支持系统,与相应信息平台对接,并实现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协同应用。
(八)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泰山学者等人才建设工程,利用国家和省公派留学项目,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在重大疾病防治、医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领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疗卫生高端人才来我省发展。二是加快行业人才培养。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充分发挥我省医学大专院校、护理中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优势,加快培养药剂师、助产士、育婴师、康复治疗师、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急需的从业人员。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加快中医药、全科医生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护工、月嫂、营养师等相关从业人员掌握急救、护理等医疗卫生基本知识,更好地适应职业复合型技术需求。三是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人才流动。加强区域卫生人才交流和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人才城乡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实施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引导人才下沉服务基层。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
(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牢牢把握“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公益性和经营性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拉长服务业链条,发展新型医疗服务业态;逐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去行政化和内部治理现代化,培育和增强各类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通过不断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控制医疗费不合理增长。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医疗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科学设立发展目标,完善健康保障体系。
(二)加强协调配合。要积极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各负其责,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政策,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三)加强监督检查。要把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细化目标任务,适时监督检查。要完善法规标准,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领域,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医疗从业行为监管。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业协会建设,发挥业内协调、行业发展、标准制订、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要进一步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
(五)坚持试点先行。对实践有基础、认识统一、已经看准的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对认识还不太统一、时机还不成熟的改革,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逐步完善并积累经验、凝聚共识、适时推广。